| 重磅:點擊鏈接下載 《企業(yè)重組和資本交易稅收實務研究總結 萬偉華◎編著 第一次全面修訂版 約186萬字 解讀政策背后的“稅收邏輯”》 |
?
“相見時難別亦難”。“離職”是從業(yè)路上或滄?;蛉A麗的轉身,說到好聚好散,離職補償總多少給人一些溫暖。無論被動離職,抑或自動辭去,都需要關注以下離職補償?shù)呢敹悊栴}。
企業(yè)所得稅處理:此中有“深意”,應辨莫混談
1.離職補償屬于“合理支出”。 企業(yè)支付的員工離職補償金不超過勞動合同法規(guī)定的標準的,符合《企業(yè)所得稅法》第八條規(guī)定的合理支出,可稅前扣除。
2.離職補償不計入工資薪金總額,不作為提取職工福利費、教育經費以及工會經費的基數(shù)組成部分。
根據《企業(yè)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四條以及國稅函〔2009〕3號對于工資薪金總額的規(guī)定,離職補償不是任職或者受雇員工所支付的勞動報酬,而是一種提前解除勞動關系的賠償金。離職補償金不得計入工資薪金總額,不得作為三項經費的計算基數(shù)。
個人所得稅:反彈琵琶 優(yōu)惠納說
與企業(yè)所得稅相反,離職補償不屬于企業(yè)所得稅范疇的合理工資薪金,但屬于個人所得稅范疇的工資薪金。
1.按“工資、薪金所得” 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秶叶悇湛偩株P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fā)〔1999〕178號)規(guī)定,對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而取得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應按“工資、薪金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
2. 限額優(yōu)惠:《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 》(財稅〔2001〕157號 )規(guī)定,員工取得的離職補償金收入在當?shù)厣夏曷毠て骄べY3倍數(shù)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部分,按相關規(guī)定計算個稅。
例1、因企業(yè)改制王先生被辭退,2017年5月31取得一次性補償收入30萬,個人負擔繳納的公積金及保險共3000元,王先生在該單位已工作15年,本市2016年度職工平均工資67444元。計算企業(yè)應代扣代繳王先生個人所得稅。
1.計稅金額=一次性補償收入—上年平均工資*3倍—公積金及保險= 300000—67444*3—3000=94668元
2.應納稅所得額=94668/12年(超過12年的按12年計算))-3500(固定扣除費用)=4389元
4389*10%-105=333.90元(4389元適用稅率10%,速算扣除數(shù)105元)
應納稅額=333.90*12年=4006.80元
會計處理:被辭或自辭,借貸都一致
根據《企業(yè)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及其應用指南,因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給予職工的經濟補償,會計處理應注意:
第一,借方一律計入“管理費用”科目,不進行成本對象化,也不區(qū)分資本費用化,更不區(qū)分是否有選擇的離職。因為辭退福利的目的不是為了換取員工過去或未來為本企業(yè)提供的服務,因此全部計入管理費用,與該員工正常在職期間的工資薪金的歸屬科目無關。
第二,貸方一律計入“應付職工薪酬—辭退福利”科目。從性質上說,有選擇權的辭退補償應當是或有事項準則中所說的預計負債,但是賬務處理應該通過“應付職工薪酬”核算。
第三,如果辭退福利計提時間和實際支付時間屬不同期間,則產生暫時性差異,應進行遞延所得稅會計處理。
例2、接上例1。2016年6月20日,該企業(yè)與王先生簽訂了正式的解除勞動關系協(xié)議。根據協(xié)議,該企業(yè)于2017年1月1日起至2017年6月20日期間將向王先生一次性支付補償款30萬元。2017年5月31日王先生取得一次性補償款30萬。稅法規(guī)定,與該項辭退福利有關的補償款實際支付時可稅前抵扣。
2016年6月20日計提時:
借:管理費用 300000
貸:應付職工薪酬—辭退福利 300000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75000 (30萬*25%)
貸:所得稅費用 75000
注:2016年匯算清繳納稅調增30萬元。
2017年5月31日實際支付時:
借:應付職工薪酬—辭退福利 300000
貸:銀行存款 295993.20
應交稅費—個人所得稅 4006.80
借:所得稅費用 75000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 75000
注:2016年匯算清繳納稅調減30萬元。
編輯設計:云南國稅
來源:中稅答疑新媒體智庫
本文內容僅供一般參考用,并非旨在成為可依賴的會計、稅務或其他專業(yè)意見。我們不能保證這些資料在日后仍然準確。任何人士不應在沒有詳細考慮相關的情況及獲取適當?shù)膶I(yè)意見下依據所載內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內容均不應被視為正式的審計、會計、稅務或其他建議,我們不對任何方因使用本文內容而導致的任何損失承擔責任。
本網站原創(chuàng)的文章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本網站所轉載的文章,僅供學術交流之目的,文章或資料的原文版權歸原作者或原版權人所有。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13700683513、79151893@qq.com 請附上文章鏈接),我們會盡快刪除。